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

图片
首页 > 侨乡侨社 > 今日侨乡

华南抗日纵队与人民共筑敌后长城 80余载歌声犹未歇

时间:2025-08-08 来源:金羊网 【字体:

《东江铁流 南粤旌旗》主题雕塑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供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高焓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王子桐 (除署名外)

  “回去吗?不!我不能把枪放下,我不能把枪放下!”2025年的盛夏,广州一间普通民居里,华南抗日纵队百岁老兵谭英歌声激昂。每当听到抗战歌曲《我不能把枪放下》的旋律,记忆力大不如前的她,总能应声接唱。忆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谭英一如既往地无畏:“我们有群众,他们都支持我们!”

  民族危亡之际,无数如谭英般的南粤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汇聚组成华南抗日纵队。1945年,朱德在党的七大作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纪念馆、对话亲历者,重返华南抗日纵队与人民紧紧相依、携手抗战的历史现场。

  放下笔,拿起枪

  1938年10月12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在惠阳大亚湾悍然登陆,南粤大地战火骤起。仅仅三天后,一面战旗便在硝烟中竖起——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直接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于莞城成立。

  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墙上,挂着东莞中学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学生和校友名单。“樊炳坤、黎协万、卢洪婉……东莞中学多名在读学生和校友参加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正所谓‘书生扛枪’。这些学生大部分家境优渥,但为了民族解放,毅然走上抗日道路。”该馆讲解员罗慧娴肃然道。

  这支由党员、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中学生组成的120余人队伍,成为东莞刺向侵略者的第一柄尖刀。

  1938年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东江对岸的莞城危在旦夕。11月13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莞常备壮丁队40名战士毅然渡江,在刘屋村设下伏击。“这一仗史称‘榴花阻击战’,是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罗慧娴说。

  然此役惨烈,22名勇士长眠东江畔。罗慧娴追忆道,班长王尚谦腹部中弹倒地,却让前来抢救自己的卫生员陈文慧先去抢救其他同志;东莞中学学生樊炳坤虎扑日本骑兵大腿,想把他拉下马,却牺牲在日军军刀之下……

  这支以热血铸就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便是华南抗日纵队主体——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面对日军的入侵,南粤儿女同仇敌忾,纷纷拿起武器,或自发抗击入侵者,或组织发展自卫武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如星火燎原,崛起于危难之秋,最终成为插入敌后的锋利钢刃。

  山不藏人,人藏人

  中山五桂山槟榔山村,古氏宗祠静立苍翠之间。这座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广东人民特别是珠三角人民英勇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无声见证。

  1938年年初,日军侵占中山三灶岛,作为进攻珠三角的桥头堡。随即,中山周边的县市先后沦陷。当时的中共中山县委组织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敌后战争。1943年4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成立,并在同年9月底从禺南转移到中山县五桂山区,全面领导珠三角抗日游击战争,尤其是加强对中山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使五桂山区抗日游击战争深入开展。

  五桂山既无遮天蔽日的高山密林,地形也算不上险要,能成为抗战时珠江流域敌后抗日中心,答案就在“山不藏人,人藏人”的老话里。这份穿透硝烟的群众力量,珠江纵队女战士谭英念念不忘。

  谭英出生在五桂山脚下崖口一个中医世家,战前和家人过着问诊采药的平静生活。当日寇铁蹄践踏家乡,谭英经身边共产党员介绍,毅然加入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珠江纵队的前身之一),成为一名卫生战士。

  中山市委党史办、中山市妇联等单位1991年编写的《中山妇运大事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记载:“义勇大队在五桂山成立卫生室……四、五区设分站,站长分别由黄惠、谭英等担任,女卫生战士在党的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在艰难困苦岁月中,出色地完成医疗护理和转送伤病员的任务。”

  谭英回忆,1945年的一天,她所在的王屋村医疗站接收了两名被炸至重伤的战士,伤口多得数不过来,其中一名战士还被炸坏一只眼睛。但医疗站距离公路不远,周边不时有日军巡逻,并不安全。在群众掩护下,医疗站站长谭英和卫生员吴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给两位重伤员动手术,取出一片片碎弹片和一粒粒泥沙,并细致护理。

  当天,日军突然向此方向“扫荡”,上级通知他们尽快转移。伤员不能行走,怎么办?谭、吴两人马上找群众商量,有了计策:次日一早,一支“出殡”队伍从王屋村缓缓走出,棺木内藏着两名重伤员。在乡亲们的掩护下,队伍穿过日伪军的封锁线,将伤员转移至安全地带。

  多年以后,黄秀华问母亲谭英:“难道你当时不怕吗?”谭英答:“不怕!我们有群众,他们都支持我们!”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形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还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

  “在华南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支人民抗日游击队,始终是抵御侵略、守护家园的中流砥柱。”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英俊指出,“人民抗日游击队所到之处英勇杀敌、铲除汉奸、肃清土匪,以生命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因此赢得了人民最深厚的拥护与支持”。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基础上,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公开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那份当年发表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如今是国家二级文物,陈列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纸张泛黄,但字句清晰有力。

  “宣言不仅记录了东江纵队在华南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与战略图景,更向世人宣告:东江纵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团结抗日的政策,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设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该馆讲解员刘文君说,这份铿锵有力的宣言,极大地振奋了整个华南地区的抗敌士气,推动革命形势蓬勃高涨。

  “此后,广东各地人民抗日游击队陆续改称为纵队,公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面貌出现。”王英俊说。

  于是,在海南,1944年秋,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在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第一总队的基础上,成立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琼崖纵队)。

  在珠江和粤中地区,1945年1月,广东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将中区纵队西进部队与粤中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活动在珠江地区的部队命名为珠江纵队。

  在南路,1945年春,中共南路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在南路各县发动武装起义,并把起义部队编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

  在潮汕和梅埔地区,1945年2月和6月,韩江(梅埔)纵队、韩江(潮汕)纵队分别宣告成立。

  这些纵队后来被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至抗战胜利前夕,华南抗日纵队共有2.8万余人,牵制日伪军15万人,总计歼敌2万余人,不但从战略上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而且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作战,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王英俊表示,华南抗日纵队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最终能克服重重困难,赢得最终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是人民的队伍。

  “正是由于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才使华南抗日纵队能够获得人民群众在兵员、物资、给养、情报乃至生死掩护上源源不断的坚定支持。”王英俊说,这份与人民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是华南抗日纵队克服万难,走向胜利最坚实、最伟大的力量根基。

《前进报》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记者手记

  一张报纸的使命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有一张1945年7月的《前进报》。讲解员刘文君说,这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它不仅在东江解放区发行,还发行到珠江、西江、韩江、粤中、南路等游击区和兄弟部队。

  创办之初,《前进报》没有固定的报社地址,跟随部队辗转,流动办报。这张报纸何以发展壮大?

  我了解到这样一段历史——

  1941年,博罗日报社社长、进步人士陈洁通过多方募资购得一台印刷机。1944年,日军大“扫荡”。为避免印刷机落入日寇手中,陈洁等人将机器埋在农民陈锦青家里。

  1945年春,东江纵队领导机关迁至罗浮山,陈洁将印刷机的埋藏地告诉东江纵队。十多名战士翻山越岭、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硬是用扁担抬回了这部笨重的印刷机。由此,《前进报》实现了机械铅印,印刷更快、发行量更大。

  深明大义的农民、守护文脉的报人、智勇双全的战士……是他们共同“写下了”《前进报》的字句。刘文君动情地说,《前进报》在基层连队中构建了通讯员网络,新闻消息鲜活丰富,发挥了启发群众、激励革命队伍、打击敌人的作用。

  1942年2月,《前进报》的前身《东江民报》创立,邹韬奋为报头题字,并撰写了发刊词和社论。1942年3月,报纸改名为《前进报》。展柜里的这期报纸,邹韬奋没能看到,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早已融进报纸。

  80年后,我看到报纸上一道平整的、深深的折痕。我想,当时的读者一定想要用力保存好它,等到抗战胜利。

  曾经,大家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不断书写;今天,我们为了牢记历史的使命继续讲述。

  历史档案

  华南抗日纵队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等华南地区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南路、粤中等抗日游击队,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

  东江纵队的前身在1938年已经建立。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广东惠阳大亚湾。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广东省委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成立人民抗日游击武装。之后,在东江下游惠阳、东莞、宝安等地成立了多支游击队,通称东江游击队,并历经几次整编。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对华南抗战作出指示。8月,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土洋村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和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研究部署工作,决定对东江纵队进行整编。广东省临委又组建了珠江纵队,梁鸿钧赴粤中领导组建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东江游击队原参谋长李振亚担任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还派出得力干部参与韩江纵队、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领导工作。到抗战胜利前,整个华南抗日纵队2.8万余人。

  专家点评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英俊:

  高举华南抗战旗帜 鼓舞人民抗战斗志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英俊,解读华南抗日纵队的精神。

  羊城晚报:您如何解读华南抗日纵队诸多队伍之间的关系?

  王英俊: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以及其他几支人民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党组织在东江、海南岛和珠三角等地区领导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这几支部队各自的经历不尽相同,名称、番号几经更换,但各支纵队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这些部队虽然分布在不同区域,但均接受中共中央、广东省临委(广东区党委)的直接领导,都遵循中共中央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

  战略上,各支队伍间彼此密切协同。以海上游击战为例,东江纵队在大亚湾、大鹏湾海域打击敌人,珠江纵队在珠江入海口海域打击敌人。

  此外,东江纵队还为珠江纵队、琼崖纵队等队伍输送干部和武器。

  在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华南抗日纵队的各支部队相互配合,最终克服艰难险阻,成为坚持华南抗战、支撑华南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

  羊城晚报:华南抗日纵队有哪些贡献?

  王英俊:华南抗日纵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与敌展开浴血奋战,成为威震南粤的一支抗日劲旅。

  华南抗日纵队面对的环境极其残酷复杂,孤悬敌后,但他们以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粉碎了日伪军的反复“扫荡”与“蚕食”,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高举华南抗战旗帜,鼓舞华南人民的抗战斗志。

  华南抗日纵队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1941年底,侵华日军占领香港后,东江抗日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共营救了800多名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他方面人士离开香港。东江纵队还与盟军切实合作,将搜集到的华南日军方面的情报提供给盟军,为盟军对日作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羊城晚报:华南抗日纵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怎样的精神?

  王英俊:由于孤悬敌后,华南抗日纵队在财政、武器、后勤补给等方面都非常困难。但是,这支队伍充分发挥能动性,比如将伏击、夜袭、爆破作为主要战术,大力发展民众武装,善于利用临近港澳的地缘优势,创造性开展海上游击战等,这彰显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缘环境,使得华南敌后战场更为直接地策应和支持了美国等盟军对日作战,可见华南抗日纵队开放合作的精神。